热点评!北京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已建成225处生态保育小区

2023-04-26 06:32:44 来源:北京青年报

原标题:北京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已建成225处生态保育小区

人工巢箱


(资料图片)

台湖林场内的本杰士堆

怀柔区平原生态林中的小微湿地

摄像/本报记者 郭谦

野草不拔除,落叶不清扫,树洞不填补,倒掉的树木可以不清理,因为枯木也能为动物提供生境……在北京的平原生态林中,隐藏着200多处“生态保育小区”,因其位置隐蔽、人迹罕至,并不被公众所熟知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北京的生态保育小区数量有望达到500处,随着科学保育的理念持续推广,在降低人为干预的前提下,生态保育小区有望成为野生动物的“天堂”,进而为北京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积极作用。

隐藏在平原林地中的生态保育小区

相比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,公众对于“生态保育小区”这一概念还比较陌生。生态保育小区是怎样的存在?近日,北京青年报记者对通州区、顺义区、怀柔区的三处生态保育小区进行了实地探访。

与东南六环路相邻的通州区高古庄村,隐藏着一片生态林,林地内人迹罕至,只能听到鸟鸣和六环路的车声,偶尔有林场工作人员出入。林木间错落分布着造型各异的木构装置——供鸟类栖息的人工巢箱、鱼形昆虫旅馆、形似草垛的本杰士堆……其中昆虫旅馆和本杰士堆的造型让人感觉多少有些神秘。林场内的标志牌显示,此地为“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区”。

据北青报记者了解,2022年,通州区台湖集体林场新建高古庄和水南两处生态保育小区,其中包括本杰士堆5个。本杰士堆采用石块和枯木堆砌,堆内栽植爬藤植物,再用干草、松塔絮窝,可为小型哺乳动物提供栖息场所;8个昆虫旅馆,是用林场中回收的原木、树枝、杂草堆砌而成,从而吸引蚂蚁、土蜂等昆虫“入住”。

随后,北青报记者来到顺义区南彩镇太平庄村,借助平原生态林,当地划定了一处130.3亩的生态保育小区。小区内同样设置本杰士堆、昆虫旅馆、人工鸟巢、小微湿地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片林地的植被覆盖面积占保育小区总面积的80.9%,树木种类包括:油松、国槐、元宝枫、紫叶李、山桃、栾树、西府海棠等,引来喜鹊等鸟类在树上筑巢。“这片生态保育小区建于2022年夏季,地处林场范围内,除了喜鹊等鸟类,我还见过松鼠在林子里活动。”顺义南彩镇集体林场负责人田硕告诉北青报记者。

怀柔区的生态保育小区位于桥梓镇,涉及前桥梓、前茶坞2个村的3个造林地块,总面积达到了1152.58亩,区域内修建小微湿地6处,搭建本杰士堆15个,设置人工鸟巢45个,昆虫旅馆10个。和前两处生态保育小区不同的是,该小区不仅面积大,而且地面上随处可见蚯蚓松动过的痕迹。

据北青报记者观察,上述三处生态保育小区地处平原生态林,周边不乏市政道路、厂房和村庄,但其位置相对隐蔽,可谓是闹中取静。

“通州区张家湾镇集体林场、潞城集体林场的生态保育小区装有监测设备,曾发现野兔、刺猬、松鼠等小型哺乳动物。”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林业工作总站二级调研员李荣桓介绍,生态保育小区的选址,会相对远离人类聚居地,从而减少人为干扰。利用现有的平原生态林,北京从2021年开始营造生态保育小区,现已建成225处,分布在北京的14个区,今年计划再建100处,预计在“十四五”时期,北京的生态保护小区将达到500处。

2022年,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还开展以“首善之区,万物共生”为主题的保育小区评选,通州区台湖镇、漷县镇,顺义区张镇、南彩镇,大兴区采育镇,房山区窦店镇,平谷区东高村镇,昌平区兴寿镇,怀柔区桥梓镇,首农集团南口农场的十处保育小区榜上有名。

生态保育小区选址将有北京地方标准

为保护珍稀濒危、易危物种及其生境,丰富人工修复生境的生物多样性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2022年年底,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制定的地方标准“《生态保育小区建设指南》征求意见稿”已完成。该《指南》规范了生态保育小区建设的目标、原则、条件、流程、内容、监测与运行管理。

《指南》中明确,生态保育小区是在城市绿地、郊野公园、附属绿地等人工营造环境或自然生境中,划定的用于维持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区域。保育,即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进行保护修复,改善受损生态系统,从微生境营造、食源植物补植、繁殖和隐蔽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。

生态保育小区如何选址?《指南》提到,选择珍稀物种或北京市特有野生植物原生地、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、生物多样性相对比较丰富的区域、生物廊道和关键节点,建设生态保育小区。面积在20公顷以上的公园绿地宜设立生态保育小区,可选择防护绿地、广场用地、附属绿地、区域绿地等具有较高科学监测、文化教育或科普宣传价值的区域建设生态保育小区。生态保育小区面积宜大于1公顷。

“自然教育系统”融入生态保育小区

在建设方面,《指南》提出要根据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保育措施,内容涉及珍稀濒危植物保护、植物多样性恢复、野生动物多样性保育等,其中针对小型哺乳类、鸟类、爬行类、鱼类、两栖类、无脊椎动物类群提出了具体保育措施。

值得一提的是,《指南》中明确要将“自然教育系统”融入生态保育小区。促进周边居民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育小区的管护、监测和宣教等工作,促进生物多样性数据和知识的共享,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

北青报记者在通州区高古庄村的生态保育小区看到,保育设施旁配有说明牌,以便公众了解设施功能。在顺义区太平庄村的生态保育小区,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设置了“鸟类科普展板”,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喜鹊、乌鸦、啄木鸟、戴胜、大鵟、长耳鸮等鸟类的体态特征和生活习性。

2023年3月4日,“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科普宣教活动”在中关村森林公园开启,15个家庭参与森林亲子小课堂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,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定义、意义和保护方法,并解答了孩子们的问题。

对话

生态保育小区要尽可能降低人为干预

对于公众来讲,生态保育小区是一项新鲜事物,人类该如何与生态保育小区和谐共生?北青报记者采访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处长冯达。

建设生态保育小区,将对城市产生哪些积极影响?

冯达:营造生态保育小区,北京在全国来讲是比较超前的。从长远来看,这有利于提高林地、绿地的生物多样性水平,促进生态文明建设;通过减少人为干预,让林地、绿地更多演替成天然林,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,同时减轻林地、绿地的养护压力。

仅以记者对三处生态保育小区的走访,并未遇到小型哺乳动物,很多人工巢箱空置。评价生态保育小区的效果,是否需要经历漫长的保育期?

冯达:生态保育小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培育,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,这种时间维度需要十年、甚至二十年。在保育方面要有耐心、不能急于求成,很多结果并非人为可控,要把答案更多交给时间。在监测过程中,可以在生态保育小区内设置红外相机,通过智能监测,观察生物多样性变化;可建立以五年为周期的常态化调查机制,定期对生态保育小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进行评价。

请您谈谈生态保育小区和公园的区别,公众应当如何与生态保育小区和谐相处?

冯达:大都市中公园、绿地的开放区域,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游园服务。生态保育小区的主要目标并非游园,而是给野生动物创造更多生存空间。因此除了定期的科研监测,倡导公众要尽可能避免进入生态保育小区,更要控制投喂和放生行为,开展科普活动最好是在小区外围,逐步在生态保育小区的边界区域设置科普展板,宣传自然带营建和管理理念、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,最大程度减少人类干扰,当然接受这些理念还需要一个过程。

在减少人为干预方面,园林部门会采取哪些措施?

冯达:2022年,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制定了《自然带营造和管理技术指南(试行)》,自然带的体现形式就包括保育小区。参照《指南》,对已构建完成的生态保育小区,要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,促进小区的自然演替和更新,小区才能有望成为动物“天堂”。在生态保育小区的边缘,可以通过栽种特定植物的方式,实现相对的生物隔离,减少人类进入生态保育小区,使其形成相对的“闭环”。生态保育小区内,原则上只要不爆发病虫灾害就不打药,野草不拔除,落叶不清理,树木不修剪,树洞不填补,萌发的小树苗要保留,由其自然更新,树木倒掉也可以不清理,因为枯死的树木也能为动物提供生境。

内存

北京市野生动物种类增至608种

2023年4月15日,北京市第41个“爱鸟周”启动仪式在房山区十渡镇举行,市园林绿化局发布了《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(2023)》。北青报记者了解到,北京市野生动物种类已增加至608种,北京市鸟类种类比十年前多了近百种,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。

相较于2021年发布的《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,新版《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(2023)》中收录的野生动物种类由596种增加至608种,其中鸟类达到了515种。新增加的12种全部为鸟类,包括灰冠鹟莺、紫背椋鸟、黑胸鸫等,这些鸟类由野生动物爱好者在野外观测时发现,经市园林绿化局组织专家鉴定后确认为北京新记录物种。

结合爱鸟周宣传活动,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还发布了《北京观鸟地图(2023)》,推出了北海公园、翠湖湿地公园、房山十渡、延庆野鸭湖等45处鸟类资源丰富的观鸟点,为观鸟和拍鸟爱好者提供指引。

近年来,北京持续开展系列生态系统修复,不断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,建设大尺度生态板块,恢复湿地生态系统。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,让北京平原地区的大片森林汇成林海,联通碎片化的“生态孤岛”,打通野生动物迁移通道。特别是2018年启动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,提出要重塑城市生态环境,提升林地绿地的生态功能,突出“近自然”理念,注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。通过配植食源植物、蜜源植物,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,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、水源和安全的栖息环境。

经过持续恢复与建设,北京湿地面积已达6.21万公顷,为北京近50%的植物种类、76%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。而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地质公园、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建成,使全市90%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。目前,北京市已经形成以自然保护地、植物园、动物园、种质资源示范库为主体,各类公园、绿地、林地、湿地等栖息地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体系。(文并摄/ 崔毅飞)

标签:

滚动